 
NEWS CENTER
添加時間:2024-02-21瀏覽次數:346次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海南國際
醫學中心
開放共享,彈性復合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海南國際醫學中心(以下簡稱海南國際醫學中心)項目已順利通過竣工驗收,預計今年交付使用,該中心“醫教研”協同建設步伐加快。
01
建設科教、科研、綜合三大功能模塊
海南國際醫學中心項目位于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去年6月開工建設,項目建設用地面積3146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843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含科教、科研、綜合三大功能模塊。
圖片來源:ECUC華東城建
該中心是推動樂城先行區“醫教研”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項目,通過中心的建設運營,吸引和集聚更多高水平醫學人才,進一步促進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 海南國際醫學中心是上海交大醫學院對接落實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中心立足博鰲樂城先行區,輻射全海南,將推動瓊滬合作從“輸血”升級至“雙向循環”的2.0版本。上海交大醫學院各附屬醫院要充分利用海南自貿港與樂城先行區的優惠政策,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努力打造醫療發展、醫學教育、科研創新以及國際交流的高地。 據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生物醫學前沿、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全健康領域的教育教學、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海南國際醫學中心項目的建成使用,將為樂城先行區醫教研協調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推動樂城先行區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醫療科技創新平臺,同時將為健康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和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02 設計亮點
01 對周邊建筑與景觀環境的回應 
北側為已建成建筑,且新建建筑與已有建筑在位置和功能上都聯系緊密,因此結合已建成研究型醫院的形態布局,采用同樣的指狀形態,與醫院形成互相環抱的姿態。特殊的形態布局,也要求我們重新建構教學樓設計邏輯,四個指狀體塊為主要的教學科研模塊,中間的連接體為輔助的配套模塊。 通過拓撲幾何變化,方案呈指狀布局,形成不同的花園空間,每個中心均能享受到良好的景觀花園及景觀視野。同時,方案整合各功能要素,構建了一個循環連續共享的空間體系,以促進各中心之間的便捷聯系。
02 地域性與文化性 
傳承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紅色基因,結合海南地區的氣候因素和城市面貌,采用連續流動的橫向線條,融入交大醫學院的紅色元素,既體現建筑的地域性,又體現了交大醫學院特有的文化性。設計團隊在底層架空處采用紅磚材質,讓每一個走進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來自過去和未來的力量。
西北角透視效果圖  圖片來源:ECUC華東城建
陽臺和鋁板的結合,讓建筑在海南的特殊氣候中具備了獨特的優勢。陽臺為人們提供了與自然親近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在避暑的同時,親近大自然的美好;鋁板作為遮陽材料,不僅能夠保護建筑和人們免受酷熱的侵害,還為建筑增添了時尚的元素。
西北角透視效果圖  圖片來源:ECUC華東城建
03 復合型功能布置 
設計打破傳統的學校布置方式,不再是簡單地把校園進行嚴格的功能劃分,而是打造了復合型多元化的教學科研空間,包括教學、實驗、科研、閱覽、辦公等多種功能。
功能分區  圖片來源:ECUC華東城建
通過對空間需求的梳理和歸納整理,采用模塊化通用化的平面布局模式使這棟功能復雜、空間要求不一的建筑呈現出統一、明晰的內在功能邏輯。 04 學習與交流并存的開放社區空間
通過設置中間的配套模塊,不僅是交通核心,連接各個功能模塊,而且形成了共享入口和公共交流共享空間。整個綜合教學樓各個功能模塊緊緊圍繞中庭有機展開,形成多元化的交流場所。同時在單體平面布局上,緊緊圍繞各模塊入口相應設置休息區等公共空間。
大廳三維示意圖  圖片來源:ECUC華東城建
為與北側醫院建筑形制呼應,室內設計也選擇弧線處理,大片玻璃幕墻將室外景觀引入室內,弱化內外分割的邊界感,營造開放自由的公共交流氛圍。 05 功能彈性轉換 
設計團隊結合建造模式、結構材料、工業化部品的發展,建立系統、經濟、有效的技術支撐體系,保障實施可能性。除了空間位置的預留,還預留了技術接口,在設計初期就考慮了管井的預留設計,為管線改擴建提供所需的操作空間。同時我們也從室內設計的角度,充分考慮了空間、材料重復利用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